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巡察与侗族大歌:贵州苗岭之韵

  • 文化
  • 2025-08-18 22:59:43
  • 1753
摘要: 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文化艺术形式——侗族大歌,而该地区的少数民族村寨也经常举行“巡察”仪式,以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巡察”的概念虽然看起来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的巡视有一定关联性,但它更多地体现了当地人民对文化安全的重视与维护。本文将...

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文化艺术形式——侗族大歌,而该地区的少数民族村寨也经常举行“巡察”仪式,以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巡察”的概念虽然看起来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的巡视有一定关联性,但它更多地体现了当地人民对文化安全的重视与维护。本文将从“巡察”与侗族大歌的关系入手,探讨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及其背后的精神内涵。

# 巡察——保护文化的有力工具

“巡察”,在苗语中称为“嘎腊”,意为“守护”或“监督”。它最初是指一种民间自发的保护文化遗产的行为。在过去的岁月里,为了防止侗族大歌、芦笙舞等传统艺术失传,“巡察”由村寨的老艺人和文化传承人轮流进行。他们定期走访各个村落,检查是否有新的音乐作品诞生,是否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些古老的技艺。

如今,在政府与民间的共同支持下,“巡察”的形式有了更多现代化的表达方式。例如在每年的“侗族大歌节”,当地会组织专业团队深入各村寨进行考察和评估,并通过媒体宣传、网络平台等方式记录下每首新创作的大歌,确保它们不被遗忘。

# 侗族大歌——苗岭的声音

巡察与侗族大歌:贵州苗岭之韵

巡察与侗族大歌:贵州苗岭之韵

侗族大歌起源于唐代以前,是侗族人民在劳动与生活中创造的一种多声部合唱艺术。其以自然和谐的音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于世,被誉为“天籁之音”。这种音乐形式通常由数名或数十名歌手共同演唱,每个声音都经过精心设计与安排,互相交织、相互衬托,形成一种奇妙而独特的音响效果。

侗族大歌分为叙事歌、情歌以及无字歌三大类。其中最著名的是无字歌,它没有歌词,以自然界的鸟鸣虫叫为背景,用歌声模仿这些声音,并且在演唱过程中不断加入新的旋律和节奏变化,使得每一首歌曲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巡察与侗族大歌:贵州苗岭之韵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贵州省黔东南州通过开设培训课程、举办节庆活动等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的行列中来。

# 巡察与侗族大歌的互动

巡察与侗族大歌:贵州苗岭之韵

“巡察”不仅仅是一种保护机制,它还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桥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记录下每一次文化创新的过程,还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意识到自身对于这片土地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例如,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庆典上,老艺人会亲自指导年轻学徒学习演唱技巧,并传授背后蕴含的历史故事与人文精神;同时也会邀请各界人士共同参与进来,如学者、媒体人甚至是游客等,以此来扩大“巡察”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巡察与侗族大歌:贵州苗岭之韵

此外,“巡察”的过程还促进了侗族大歌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近年来,黔东南州政府积极搭建平台,组织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们进行深度合作与互动;通过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不仅让本土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活力,也让外界更加了解并欣赏到了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魅力所在。

巡察与侗族大歌:贵州苗岭之韵

# 结语:未来之路

“巡察”与侗族大歌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一株参天大树与它的根系一样密不可分。一方面,“巡察”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传承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而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年轻一代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文化传统,在继承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侗族大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独特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所传递出的那种自然和谐之美,更在于它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人文情怀。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巡察”的形式或许还会发生新的变化,但无论如何改变,保护和传承好这一文化瑰宝始终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巡察与侗族大歌:贵州苗岭之韵

通过“巡察”与侗族大歌的相互融合,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当地民族文化,还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也成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